【健康科普】齐心协力,遏制耐药——2023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发表时间:2023-11-24 17:29 今年11月18日—24日是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主题是“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旨在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意识和水平,遏制细菌耐药发展与蔓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它的成员包括细菌 、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细菌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包括正常菌、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的菌群,并发挥着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也是我们常说的益生菌。比如微生物中定居在肠道内的双歧杆菌能够帮助我们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为我们提供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致病菌:能够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病害的菌群。比如我们常说的霍乱弧菌会导致霍乱,沙门菌会导致伤寒。 条件致病菌:本来是正常的细菌,当免疫力发生变化的时候,繁殖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指的是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细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等。 抗细菌药物:名字带“-西林”、 “头孢-” 、“-霉素”、“-沙星”等的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 抗病毒药物:名字带“-韦”的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抗真菌药物:名字带“-康唑”、“-芬净”的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 抗寄生虫药:如阿苯达唑(驱虫药)、氯喹(抗疟药)等。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在杀灭或抑制细菌过程中,细菌也在“反抗”,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产生耐药是微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加剧了微生物耐药,细菌对抗药物的法宝:产生耐药性。耐药性机制主要为改变细胞膜的结构,让抗微生物药物不能够识别它们;产生酶将对自己有害的抗微生物药物分解;识别药物并及时将药物排出体外;获得耐药基因,并将基因传递给其他微生物,导致耐药的扩大与传播。很多细菌变得“刀枪不入”,最后可能出现无药可用。 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存在误区 误区1: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 抗菌药物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布洛芬等消炎镇痛药,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 目前有证据支持的抗菌药能有效的预防感染的仅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特定的外科手术前预防可以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另一种情况则局限于一些特定时期、特定人群可能出现的特定的细菌感染。不加辨别盲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不仅达不到预防感染目的,还会导致细菌耐药。 误区3:注射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一天一次给药 部分患者因工作繁忙或者担心麻烦,常常要求医师把一日多次的注射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剂量改为一次性滴注。殊不知,注射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血清药物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时间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上每日多次(2 -4 次)给药可达到目的,一日一次加大剂量给药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菌效果,而且容易导致细菌的耐药。 误区4:盲目选择抗菌药物品种 同部位、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其治疗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不是某一种抗微生物药物就能治疗所有感染。例如支原体肺炎的患者,选择阿莫西林或头孢拉定来治疗就无法取得疗效,而应选择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类药物。这是因为每一种抗菌药物都有它的特点,所能抑制杀灭的细菌都有一定的范围和相对的优势,不针对性选择药物,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 误区5: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 抗微生物药物只有合不合适之分,无好坏之分。抗微生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适应证以及医生的诊断正确选用。并非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用药不在于新贵,关键在于对症。 误区6: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联合用药讲究多,如果使用不当,反而降低疗效,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发生耐药性,能用一种抗菌药物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7: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超过72小时效果不明显再考虑调整用药。如果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疗程、频次、剂量是否不足。频繁更换药物,容易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误区8:一旦有效就停药 不同部位的感染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疗程也会不一样。抗微生物药物治疗产生效果,症状减轻,并不代表病原微生物已被完全清除,擅自停药,容易让即将“全军覆没”的微生物“死灰复燃”,反而有可能会导致体内残存的病原微生物再次繁殖,从而感染复发。所以需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 齐心协力 遏制耐药 滥用抗微生物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其次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会产生耐药性,随着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越来越多,病原菌的耐药性也会越来越强,若不及时有效地管理,就会衍变出“超级细菌”,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药物变得无效,感染变得越来越难治疗或无法治疗。开发一种新型抗微生物药物需要10-12年,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需要2年,微生物产生耐药的速度已经远远领先于抗菌药物的研发速度。长此以往,人类将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遏制耐药势在必行。 (一)倡导医务人员 1. 遵守国家关于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政策措施,坚持合理用药原则,合理开具处方,减缓微生物耐药; 2. 根据药敏试验和抗菌谱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规范围手术期预防切口部位感染用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3. 规范联合用药,减少不必要的联合;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就不用高级;能口服给药就不静脉给药; 4. 努力做好院感控制工作,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倡导社会公众 1. 不盲目购买和随意服用抗微生物药物,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2. 当医生告知无需抗微生物药物时,不要主动要求使用; 3. 遵医嘱服药,严格按照处方所写剂量、频次服药,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4. 即使病情好转,也要继续按照医生交代的用药疗程使用; 5. 不与他人分享或使用剩余的抗微生物药物; 6. 平日做好手卫生,避免“病从口入”,良好的手部卫生有助于限制感染的传播。 |